纪念沈骊英女士逝世八十周年
【编者按】:沈骊英女士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任职八年有余。在十分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她致力于小麦品种改良与杂交育种研究,敬业勤勉,孜孜不倦,取得卓越的科学成就,被誉为小麦“女圣”、“中国妇女的光辉旗帜”。她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光辉业绩和道德风范深受世人景仰,成为我国农学界的不朽楷模。今年是沈骊英女士逝世八十周年,为表达对她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本刊特选编一组文章与史料,以资纪念。
沈骊英传略
沈骊英(1898-1941),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前身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著名小麦专家。抗战期间,随中央农业实验所迁移至重庆荣昌县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1941年10月7日在该所宝城寺小麦实验室工作时突患脑溢血去世,享年44岁。
家学渊源留学美国立志农学
沈骊英出身于浙江省桐乡乌镇,自幼居沪。祖父善蒸公,上海制造局数学教授,父欣伯公,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士及法学博士,皆以精通数理名世。母亲高氏,系出名门,亦通诗画。有姐、弟、妹各一,承,均长数理之学。沈骊英1921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中,为张黙君、叶楚伧先生弟子。毕业后,任教于苏州振华女校,校长王季玉先生对她甚为倚重,共图改进,奠定日后发展基础。(王季玉先生1912至1916年留学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取得文学士学位。再学于伊利诺伊大学研读生物学和化学,1917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任教于母亲王谢长达创办的苏州振华女中,1926年接任校长直到1953年)1924年春,有美国某一女教育家隐姓埋名,欲选拔一中国女子,资助入美国麻省威尔斯来(Wellesley College)女子大学读书,沈骊英顺利入选。是年秋,入燕京大学補习。1925年夏,赴美入Wellesley大学研习植物学,四年后毕业,得理学士学位。在校期间,骊英敏而好学,进步甚速,每学期成绩均列优等。Wellesley College为美国最完美而具贵族典型之女子大学,骊英深得美国高等女子之精神而无奢侈习尚。每遇假期,她辄被美国女同学及高等家庭邀约以度假期,视如家人。在此期间,有某一女士对她尤为关切,骊英即疑其为资助学费旅费者。她对美国高等妇女治家与服务精神与隐名为善之道德深为钦佩,这对于她以后一生影响甚大。
在学期间,该校一教授在课堂上历举遗传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各领域学术进步与科学家的贡献并标示其国藉,以昭示科学精神并激励后学者以他们为表率,所举国名甚多,包括一些小国如瑞士,或曾经被人灭亡之国家如波兰等,皆有重要之贡献,唯我地大物博之中国,则竟默默无闻。她与那些欧美同学同坐一室听讲,很不自在,在她内心深处触动很大,于是立下毕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她的毕业论文为“木槿之受精作用及色素遗传”,受教授之器重,故于毕业之年被选为ATOPA学会会员。
沈骊英在校期间,得慈母手渝,内附其严父遗笔,嘱以子女一人学农,研究粮食生产,以继其志。慈母嘱以是事由骊英承担,骊英对慈母最为敬爱,乃决然转研农学。故于1927年及1928年夏季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从洛夫Love教授研习农作物育种学。1929年秋,学成后取道欧洲返国。
致力农业小麦育种贡献卓著
回国后。沈骊英应聘任苏州振华女校教务主任,与校长王季玉女士再度共事,相得益彰,锐意改进校务。
1930年夏,沈骊英任浙江省建设厅农林局农艺组技师。次年,该局改为浙江省农林总场,继又改名省立农业改良场,继任原职,从事稻麦选择育种。她先后在全省各地亲自单穗选约数万个,并进行单穗行试验,以奠定浙江省稻麦改良之基础。数年后,该场育成若干水稻小麦改良品种,即以她的工作为基础。
1930年10月,沈骊英与沈宗瀚先生在杭州结婚,以相爱相敬,相谅相助,切磋学术,勤俭和睦,营造快乐之家庭以互勉。1931年冬,因沈宗瀚专任金陵大学教授,沈骊英遂辞职赴南京,潜心读书与著述,并协助洛夫教授(时洛夫任实业部顾问及江浙两省农业总技师)与沈宗瀚整理文稿,当时北平与苏州友好曾频频敦促她任事,她以管家为天职,不愿离家任事,均婉谢之。
1933年夏,实业部部长兼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现任农林部副部长钱天鹤先生为副所长,洛夫教授为总技师,沈骊英为农艺系技正,于九月二日到所任职,至去世之日,适八年零一月余,其间她作出卓越贡献。诚如钱天鹤先生唁云:“骊英先生为农业界不可多得之科学家,其地位之高在今日甚少有人可与之并驾齐驱。”及谢家声先生唁云:“沈骊英先生平时戮力从公,昕夕无间,实为本所最得力之技正。”盖二先生为八年余之主管长官,所知最深,所言最切也。沈骊英遗有著作22篇,其间专门著作均摘载于英国作物育种学文摘Plant Breeding Abstract及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为各国学者所引证。玆略述其对于小麦改进及学术之贡献如下:
1.小麦之杂交育种之成功
沈骊英从事杂交育种始于1934年,将我国早熟小麦与中农二十八及金大2905等小麦品种杂交。于1937年创造小麦杂交育种法,论述育种原理与杂交方法甚为详细,期以国人均可效行。杂交肓种之成功,需时十年许,而工作须精密刻苦,及安定之环境,但工作进行期间,正值抗战。自1937年夏季起,沈骊英奉命自南京撤退至长沙而后至贵阳,适有孕在身,携三个孩子、笨重的历年试验纪录及种子箱等,播迁数千里,怡然自忘其劳。1940年秋,又奉命自贵阳迁至四川荣昌县工作,独自痛苦而携三个幼孩与试验材料,搭公路局汽车而行。其弟立蓀曾为她雇一小包车,然沈骊英以抗战期内之一滴汽油为国民一滴血,当节省,故予婉谢。到荣昌后,种收小麦及记载田间性状,圴亲力亲为,躬身工作如前。然自1938年夏起,得双腿剧痛病,至夏辄发。1940年秋起,屡感腿痛,乃常雇人抬自田间,至则即忘其痛而工作如健者,夜间归家后常痛至流泪。杂交育种至1940年夏,己八年矣。在抗战前,曾于江苏、安微等地试验二年,抗战后在川、黔、湘、桂等地试验三年。沈骊英统计分析历年各地试验之结果,选出九品系,其优点:(1)产量较当地小麦每亩高出四十斤至一百斤,约增产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且历年产量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2)能抵抗锈病、散黑穗病及线虫病。(3)成熟期较各地农家小麦提早五至十五天,故可与大麦同时收获而无碍水稻之适期播种。(4)适应环境之能力甚大,其适应范围包括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及西江流域之一部分,其适应范围之广,国内良种尚无出其右者。她在《中农所1941年第二期工作报告》中曰:“查杂交新品种适应范围广泛之主要原因,在选择杂交父母品种及历年选择杂交后代时,注意在各地之普遍优点,而不太重视一地一时之特殊优点”。这是她在小麦杂交育种实践中的成功要诀,亦为世界育种史上之新的名言,而沈骊英已于八年前预见,而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沈骊英以此品系尚须在川、黔、滇、桂、湘、鄂、皖、赣、浙、闽、粤等省普行示范试验,与各省巳有品种比较,使各地农学者与农民实地观察,以资各地块择一最优品种而作为来年推广材料。适农林部陈伯南部长于1941年春亲至荣昌视察其杂交小麦,欣赏不已,极嘉其意志,于是年秋特拨十二万元,以为此示范经费。
2.从1700余世界小麦品种资源中选出中农二十八小麦新品种
英国Reeding大学John Pereival教授搜集世界小麦1700余品种,中农所于1931年购得之,沈骊英于1933年入所,即在南京开始试验其适应于中国环境之能力。1934年春,麦将熟矣,天忽大风雨,倒屋折树,势甚凶猛,经一昼夜而风势稍杀。沈骊英即趋麦地,见附近农民小麦皆已倒伏,试验地之世界小麦几亦全数倒伏,唯沈骊英以锐利之目光察觉1700余品种间之倒伏程度,颇有差异,乃赤足跋涉于泥泞田中,对于每一品种详加观察记载,发现有一品种屹然直立,有众犘独挺之概,此即中农二十八小麦之源始。以后在各地历经试验,证明茎坚抗倒、丰产、抗病力强,尢其适应于川、鄂、黔、陕等省。自民国二十八年起,四川省即加大推广规模,故名为中农二十八,以纪其推广之年。在成都三年比较试验,平均每亩产量中农二十八为301斤,金大2005为268斤,成都本地小麦为260斤,即每亩多产41斤,或多产百分之十二。实际上这些世界小麦品种在我国各地已经试验多年,而尚无一人发现此良种,表明沈骊英观察精细、目光锐利与试验精密,实有过人之处,值得后人学习仿效。据文献记载,至上世纪60年代,中农二十八在我国推广种植面积每年达300多万亩(庄巧生,董玉深,等,1994;郑殿升,1994)
3.试验研究小麦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的效果
苏联农学家提出以低温缩短小麦生长期,即春化作用的理论,可使秋季遇灾或冬寒不能秋播时,至来春补种,收效甚大。各国学者均加以研究试验。沈骊英于1934年至1936年在南京、杭州、徐州、北平、定县、武功历经试验,结论为:小麦对于低温处理之感应,因品种而异,在南京则从长江流域所收集的小麦品种,对于春化处理的感应较为灵敏,确能使冬麦春种而及时收获,但其产量不及秋播者,在华北秋播受灾时,以在春季插种春麦为宜。此论为多国学者所重视而常引用。
4.生物统计学与田间试验方法方面的贡献
沈骊英于1931年在浙江农事试验总场研究水稻田间试验方法,继而加以统计分析,著有“水稻试验之统计分析”,并译述洛夫教授之水稻育种法,力求方法精确而简易实行,当时国内外之水稻试验方法,多采用之。1934年,中农所总技师洛夫博士著“农业研究统计法”,原著为英文,沈骊英将其译为中文,文字力求信而达雅,且在统计方法方面向洛夫教授提出许多建议。故洛夫教授于该书序云:“作者对于沈骊英先生之谨慎译述,及有益建议,亦深谢”。全书计495页,约三十万五千字,当时国内大学多用此译本作为教材。
5.关于杂粮推广及小麦食品调制方面的贡献
沈骊英于1938年至1939年由中农所派至贵州工作,兼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农艺系主任,适为省当局厉行禁种鸦片之时,她即建议以小麦、油菜为代替鸦片之作物,正好小麦、油菜与罂粟的生长季节既相同,而又为后方抗战之重要农产,且预料市价必高,足以抵补农民因禁种罂粟所受之损失。省政府对其建议甚为重视,即委托沈骊英主持此事,遂详为设计,实事求是,以人力而定作物调整的面积规模与范围。于1939年春,招集富于推广经验的技士五人为高级骨干,并训练当地中学毕业生三十余人为工作人员。三月中旬,即开始推动于贵阳附近九县,每一技士带工作人员五六人,主管二个县的推广、下乡宣传及登记,并负责购运、分配种子与肥料。至1939年冬,复查小麦杂粮的增产面积,统计九县共增加小麦39.9374万亩,油菜36.066万亩,其他大麦、蚕豆、豌豆等约40万亩,所需推广经费,共一万七千元,由农产促进委员会给予补助。又鉴于蓖麻油在飞机工业上很重要,乃提倡利用隙地推广种植蓖麻,1940年春,在贵阳附近各县发放蓖麻种子四千斤,指导农民种植,当年冬,收获达百万斤,增益达一百万元,贵州省当局与人民极为赞许。当时我国推广工作很多,技术、人才、经费与工作范围的配合与效率之高,国内尚无出其右者。
沈骊英于小麦增加生产外,还竭力提倡国人以麦食为主,以利营养,并裕粮产,著“南方宜否食麦”一文,申述甚详。因民间传说西南小麦半夜开花,食之伤生,沈骊英于1939年夏在贵阳观察小麦开花之时间,证明白昼开花者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夜间开花者仅占百分之二十八强(见沈骊英:贵州之小麦一文),与北方无异。沈骊英于家中早餐且制全麦粉饼,晚餐亦常吃麦食,全家长幼,健康有加。荣昌中农所同仁多效制全麦粉饼,儿童尤喜食之。
品德高尚献身科学后世楷模
沈骊英在中农所除技术外,对于行政之贡献,亦有过人之处。在设计方面曾著“农业建设需要协调”一文,论述人事与工作协调之原则,殊为详尽扼要,期全国农业改进工作能系统化,以免工作上的重复与经费上的浪费。其小麦改良工作,即遵此原则而行,此亦其成功之一要诀。关于事务方面,沈骊英于1933年入所即协助洛夫教授管理农艺系的事务。1934年秋,沈宗瀚继洛夫教授之职而任总技师及农艺系主任,仍需沈骊英协理系务,如编制报告,添置仪器,管理公物及答复农民问答等,均一一井然有序。沈骊英工作敏捷而精细,最恶浪费公物与公款,并擅长把杂乱的事务调理成井井有条,使各人权责分明,例如添置保管与使用仪器手续,沈骊英先在系里试行有效,再提交上级,通行全所,成为工作制度。沈骊英在所协助系务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实较技术工作为多,她也是期望通过有序的管理,能够有助于同事们更好地从事技术工作。
沈骊英虽重视事业而绝未忽视家庭,她在苏州振华女校及各种妇女集会的演讲中,每当提及妇女应以家政为天职,个人事业次之。沈骊英以科学方法管理家务,置入为出。公余假期,全理家务,减免应酬,习补儿女的学习,沈骊英相夫教子,调制食物营养,以及缝纫洗涤与室内布置,可谓克勤克俭。
沈宗瀚在学术与事业上的成就,得沈骊英之助益与勉励最多。长子沈君山,时九岁,小学六年级;次女沈慈恩七岁,小学二年级;三女沈慈茵五岁余,幼子沈君岳三岁余,均入幼儿园,均未因母亲忙于工作而失学。
沈骊英自奉甚俭,慷慨过人,亲友赠以丝襪绸料,多转赠人。至死之日,挚友钱天鹤夫人检其内衣,无一完整者,她与同事夫人均含泪亲制新内衣以殓之。其平生慷慨资助亲人与同事及佣人之学费与医药费及公共捐款,则数十数百元以为常事。在贵阳二年余,其捐助款数,极得妇女界的敬仰。且沈骊英每有捐款,辄隐其名,故其所捐数目,即使其丈夫沈宗瀚亦不甚知。沈骊英历年所得薪津,节余数千元,悉购公债与节约储蓄券,诚可谓涓滴归公。
沈骊英一生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就,贡献国家,固已不朽,而其治家自奉,亦可为妇女界的典型。唯以操劳过度,自1938年产后在贵阳得双腿剧痛病,每至夏季则复发。丈夫沈宗瀚屡劝其辞职休养,她答应待杂交育种成功后行之。1941年九月初旧疾复发,不良于行,卧床周许。至九月中旬,农林部核拨经费十二万元,以为沈骊英所育成之杂交良种示范试验费用,沈骊英奉命兴奋,即勉自床起,日以车代步,到所办公。十月七日上午,精神犹焕发,编制计划与预算分配表,并分函各省指示试验方法,上午十时,尚到所长室与沈宗瀚及会计主任讨论各省分寄试验用费及工作人员之津贴,讨论事毕,不出半小时即拟成各省经费分配表,此为常人数日才能做成的工作,沈骊英竞于半小时内完成。沈宗瀚欣慰之余,乃至沈骊英实验室看望,则惊现沈骊英己仰首椅上,不能治事,即请荣昌卫生院医师等会诊,断为脑充血,针药岡效,至下午二时不幸去世。
沈骊英逝世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重庆各界人士沉痛悼念,冯玉祥、邓颖超、邓初民、史良、冰心等前往吊唁。是年12 月21 日,中共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出版悼念沈骊英的特刊。董必武、李德全、张申府等人写了悼念文章或诗词。新华日报社敬挽道:“远学重洋,落落壮怀惊女界;专培小麦,菁菁伟绩灿田畴。”邓颖超为《新华日报》写了代论,题为《 中国妇女光辉的旗帜——沈骊英女士》 ,深切表达了对沈骊英女士的崇敬与悼念之情,更褒扬她“是一位埋头苦干,努力精研,孜孜不倦,奋斗终生的最优秀的女科学家,又是一位克勤克俭、公忠爱国的女志士”。号召全国同胞,海外人士“ 努力学习她,合各方的力量来培养和创造出更多的女专家、女科学家,以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董必武作五言长诗《挽沈骊英女士》,曰“勤劬如老农,跋涉于泥田。男生尚不易,妇女争华妍”。冰心在《悼沈骊英女士》一文中称赞沈骊英是一位自强不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踏踏实实的科学工作者。
沈骊英去世后,丈夫沈宗瀚先生即暂离中农所行政职务,继承沈骊英未竟之事业,专理小麦育种及小麦良种示范工作。沈骊英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极大地感动了全国各地麦杂粮系同仁,均奋发励勉。中农二十八小麦示范在全国十三个省,计二十九试验区展开,并先后在全国广为种植,使我国小麦产量因而增加至百分之十五以上,沈骊英的名字也将随小麦良种历百世而弥彰。
附:沈骊英女士遗著目录
说明
沈骊英女士遗著目录,分专门著作、农学译述及杂著与报告,以刊行时期而分先后。遗著共计22篇,第一篇为沈骊英在美国Welleey女子大学论文。第2、第10及第12篇系关于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方法之研究,尤以第12篇农业研究统计法一书为最艰巨之译著,全书计495页,字数约三十万五千,曾多年为国内大学用为教本。第5、第6、第7、第9、第11、第17、第18、第19及第21篇为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及抗病试验,其技术之精密与范围之广,当年在国内尚无出其右者,即在国外亦可谓为育种之典型工作。第3篇与第4篇为小麦春化试验与结论,为各国学者所引证。第12篇论述人事与工作协调之原则,颇为详尽扼要。第8、第15、第16及第22篇为小麦杂粮推广及小麦食品调整之贡献。第20篇为农业改良教材,供各省干部训练班之用,全书计数万言,颇为完美。第14篇为沈骊英女士1939年7月7日在贵阳之日记,其一日工作之辛勤与理事治家之超越,诚如沈君怡先生唁云:“是科学者,是贤妻良母”矣。
第一部分:著作
1.木槿之受精作用及色素遗传.科学,十五卷四期(1931年)。
2.水稻试验之统计分析(原著英文).中农所研究报告,第四期(1934年)。
3.促短小麦生长试验第一年结果报告.中农所特刊,第四号(1934年)。
4.小麦促短生长预措法.农报四卷,十七期(1937年)。
5.小麦杂交育种法,中农所特刊.第十九号(1937年)。
6.中农二十八小麦之改良经过.中农所特刊,第二十一号(1939年)。
7.贵州之小麦.中农所特刊,二十四号(1940年)。
8.南方宜否食麦.新经济,五卷十期(1941年)。
第二部分:农业译述
9.育种以抗螟害.科学,十六卷十一期(1932年)。
10.中国水稻改良法.浙江农业总场,单行本(1933年)。
11.美国农业试验之价值及贡献.农报,一卷八、九期(1934年)。
12.农业研究统计法.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
第三部分:杂著及报告
13.农业建设需要协调.农报,二卷三十六期(1935年)。
14.一个职业妇女的一天工作.妇女工作,一卷一期(1939年)。
15.保育儿童与生产教育.妇女工作,二卷一期(1940年)。
16.急待开发之湄潭农产.农报,五卷四、五、六期(1941年)。
17.十年改良小麦之一得.妇女新运,三卷1期(1941年)。妇女工作,三卷31期(1941年)。
18.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三年来工作概况.中农所单行本(1941年)。
19.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三十年期报.中农所工作报告(1941年)。
20.农业改良(教材).中央训练委员会出版。
21.小麦杂交育种及遗传研究.中农所1935年至1937年各年年报。
22.二十八年度贵州省办理限制冬闲增加生产.贵州省农业改进所,1939年及1940年工作报告。
(编者:戴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