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园林绿化建设先驱傅焕光
戴起伟
傅焕光(1892-1972),字志章,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15年由政府公费派送菲律宾大学森林管理科学习,1917年毕业。1917―1918年在菲律宾大学农科选读。1918年回国。1927年任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校长、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场长。1928―1937年任总理陵园(中山陵园)主任技师、园林组组长兼设计委员会委员,工作10年,为创建总理陵园作出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继续留任总理陵园管理处处长,兼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系负责人。1950年5月任上海华东农林部林业局副局长。1960年全国政协列席代表,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山陵园园林绿化建设的先驱者
总理陵园的前身是“义农会”的造林地。1917年成立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曾在此地造了一些林。1927年总理陵园计划委员会成立时,傅焕光在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紫金山林区工作,身为造林场场长的傅焕光,即为其中成员。他创议将江苏省属紫金山山地划为总理陵园,并被聘为中山陵园的主任技师。同年他与刘纪文、夏光宇、刘梦锡等12人组成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被指定为常务委员。这年10月,还与蔡元培、何应钦、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等人担任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负责在中山陵附近为学校选择校址。1929年7月,他又任总理陵园园林组主任,一直到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之前,连续工作了10年。傅焕光最大的功绩,是参与了中山陵园整体规划的设计,并主持紫金山风景林的营造,以及景区的设计和布置。他首先进行了全面调查,勘定陵园园址,根据地质、土壤作出区划。全园包括3大部分:森林、园艺和植物园。陵园山地培育森林,成为绿色林海。
傅焕光强调封山保护森林植被,同时开展大规模育苗造林。从1927年到1931年5年之间培育苗木380万余株。其中适应性强,造林容易成活的马尾松就达334.6万余株。其它树种有日本黑松、刺槐、麻栎等等。这样就为陵园的绿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陵园内部及邻近的主要道路栽植行道树。
园艺方面的重点是阶梯墓道和各级平台两侧的树种选择和配置,以及主要建筑物周围的园景布置。根据不同背景需要和立地条件选择了高耸苍绿的雪松、挺拔雄壮的银杏、碧翠多姿的龙柏以及槐树、桧柏、罗汉松、日本扁柏等。这样既庄严雄伟而又绿荫婆娑。另外,种植了品种繁多的多年生观赏植物及多种草本花卉。特别搜集了多种珍贵菊花品种。全园盆栽花卉12万多株。
除了林园工作以外,傅焕光也热心参与诸如中山文化教育馆、藏经楼、革命历史图书馆、紫金山天文台、中央体育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国民革命遗族学校以及环绕陵园的五所农村小学的筹备和创建工作。10年间,傅焕光与全体职工团结合作,终于把总理陵园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公园。
南京的“法桐之父”
1872年,来自上海租界的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栽下了一批“二球悬铃木”,也就是法国梧桐。那以前,南京城里从未有过这种树。在中山陵园建设之初,紫金山还是荒山秃岭。1929年,傅焕光在中山陵园规划建设了国内第一条以“法国梧桐树”为行道树的大道,直接从上海法租界的上海公园(现在叫做“复兴公园”)引进法国梧桐1007株,这是南京首次成批种植法国梧桐。这些法桐种植后,经过修剪,树干耸立,雄伟壮观,特别是陵园大道,已成为一条通向中山陵的绿色长廊,对此,傅焕光先生曾即兴为陵园大道赋诗一首:“十里梧桐我规栽,如盖亭亭左右开。隔尽俗尘飞不到,游人信步好徘徊。”法国梧桐具有生长快、寿命长、耐修剪、树大叶厚的特点,当年的人们或许不曾想到,数十年后,南京城街道两旁的梧桐树,茂密的树枝已经可以将整个街道遮蔽,满眼翠绿竟成了南京文化气质的组成部分。充满温馨的林阴大道,给古城南京带来巨大的荣耀。人们一提起南京,首先想到这个第一流的绿化,而绿化的突出标志,便是栽在中山大道两侧和街中绿岛上的法国梧桐。
创办中山植物园
总理陵园植物园(最初称“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立的,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植物园。对植物园园址的勘定和规划设计,傅焕光邀请了在南京的林学家陈嵘、植物学家钱崇澍、秦仁昌等一同进行现场考察,选定中山陵西南部200多公顷土地为植物园园址;并邀请园艺学家章君瑜制订规划设计。1929年植物园建设正式动工。当时,植物园划分为蔷薇花木区、树木区、松柏区和竹林区。后来的梅花山就是当时蔷薇花木区的一部分。竹林区是利用中山门外原来的一片荒地开拓而成,是南京最大的一片竹林。
植物园一开始筹建就向国内外著名种苗公司购买各种种苗。在四五年时间内,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挪威、荷兰等国共引进树种1300余种,开创了中国大规模从国外引进树种的先例,建立了与国外著名植物园的联系。
我国植树节的倡导者
1928年3月12日,傅焕光在紫金山上举办了一个简朴的植树仪式,这也是植树节最早的由来。此后形成传统,数十年坚持不懈。”她说,后来,3月12日成为中国的植树节。
1930年起,傅焕光还指示在明孝陵前的吴王山栽植各类梅花。现在,梅花山已成为南京人民踏春赏梅的胜地。
傅焕光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当时他招聘了园艺学家章君瑜、王太一,林学家林祜先、唐迪先;青年科技人员叶培忠、沈隽、吴敬立、沈葆中等人;同时还招用年轻的初级科技人员如贺贤育、贺文熔、周陛勋、赵儒林(当时名赵子孝)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专家教授,为园林事业作出贡献。在筹建植物园之初,他派遣助理员叶培忠到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学习,回国后参加植物园的建设。后来叶培忠成了中国著名的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傅焕光重视技术工人。他经友人介绍从浙江聘请竹农林双贵、许厚密负责竹林培育;茶农徐方千、陈翰友负责茶园栽植和制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事业创始人之一
傅焕光一向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是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21年,他发表了《提倡造林以弭苏省水灾》。文中分析了江苏省水旱灾害的原因,提出了治理途径:(1)防止海水倒流,营造固堤防风林,保证牢固的海堤和海塘;(2)防患太湖流域水灾,在西部水源山区造林,作为“节水流的根本之计”;(3)防治苏北水灾,在各河上游造林,“使水流从容宣泻,而淮北之沉灾可纾矣”。他还引述法国因破坏森林而发生水灾和以营造水源林而防治水灾的历史经过,来说明江苏省营造水源林的重要。他指出水源林长大成林后“大利无穷”。他呼吁“治水者不独注意于下游之疏浚,并规划于水源,择地造林,则苏省幸甚,国家幸甚”。傅焕光从1938年1月到1942年春历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林司技术科科长,农林部林业司造林科科长等。在此期间,他兼任农产促进委员会森林勘察团团长,对人工杉木林和一些经济林树种进行全面考察。
傅焕光1945年4月由农林部派送到美国学习考察水土保持。他走遍了美国各州,考察了美国水土保持和公园、森林、农场、林场。他寄回很多牧草种子,带回薄壳核桃、大王松等种子,在总理陵园种植,并繁殖扩大。傅焕光1946年4月回国。同年6月任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兼水土保持系主任和总理陵园管理处处长。
爱国正直,为中国林业事业奋斗终生
傅焕光胸襟开朗,平易近人。许多当年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人回忆,他总是面带笑容,从不盛气凌人。他聘用人才不分门户,五湖四海;老中青亲密无间,关怀备至。一次有个国民政府的要员带姨太太到总理陵园观赏花卉,随手采花。一个实习生拦阻反遭要员毒打。工人们愤愤不平,将要员的小汽车送进陵园警卫处。这个要员回去后,要逮捕这个实习生。傅焕光挺身自担责任,将实习生安置到外地暂避。风波平息后,又让他改名重返陵园工作。
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指定他去台湾,他未遵从。他组织职工保护了中央林业实验所和总理陵园的全部房产、仪器设备和园林树木,使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南京解放后,他将寄放在他家的故宫文物,主动交给人民政府。
傅焕光为中国林业事业奋斗终生。他到处宣传森林的重要性:“哪个国家森林多,哪个国家就富强”,道出了森林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他遵循孙中山“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教导,放弃立法委员不当,要去种树,有人曾提出让他当部长,他不要,只担任总理陵园主任技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热爱新社会,主动将自己在南京中山门外苜蓿园的果园和房屋交给了国家。
傅焕光毕生奉献于园林绿化和水土保持事业,著述颇丰,其所写《总理陵园小志》是研究中山陵和中山陵园的重要著作。他多才多艺,淡泊名利,助人为乐,志存高远,令人景仰。灵谷寺塔北门门楣上“有志竟成”的匾额和“成功”“成仁”四字就是傅焕光亲手所题。
在中山陵灵谷寺北门外不远处,建有傅焕光先生和夫人包菊仙女士合葬墓。山道左侧有一个“傅焕光之墓”标牌,为著名书法家萧娴女士书写。
(戴起伟)
参考文献:
《傅焕光文集》、《中山陵园博记》、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林业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