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 邮编

    210014

  • 电话

    025-84391043

回顾农经专业发展历程 展望农经所新时期新发展


马康贫

 

长期以来,农经专业在在我省农科院,是属于一个边缘性的小专业,既出不了什么大成果,也产生不了什么大的影响,似乎可有可无。其实,这并非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自然有其合理存在的逻辑,其发展和壮大,同样有其现实的必要。建国70余年来,我农科院农经专业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发展的脉搏,曲折而又不懈地成长。

一、农经专业发展历程

(一)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决定,把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农经系和部分畜牧实验所、林业实验所人员和设备迁移北京。同年2月,成立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6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形势发展的必要,正式组建农业经济研究组,隶属于院办公室,任命孙颔先生为组长,研究人员约有56人。1963年,南京农学院农经系土地规划教研组经调整加入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农经组,有张妙龄、何富春、张玉竹、俞纯绅、等8位同志。此时,研究人员总数已有十余人。

这一时期,农经研究组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密切结合当时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新问题、新动向、新形势,开展调查研究,以便各级领导决策参考。如1956年开展对安徽、浙江及本省江宁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情况,收集劳动定额及三包一奖资料;1958年参加省委赴江阴马镇公社调查;常熟白茆公社调查。1960年参加省委江宁县长江人民公社农机化试点1961年参加省委组织的人民公社60条(例)调查;1962年参加丘陵地区作物布局调查;1963年全省农业区划调查;1964年苏南太湖平田地区机电灌溉成本调查以及苏州望亭公社农业试验样板蹲点;1965年参加省委在望亭公社社教(社会主义教育)。

1966文革爆发,研究工作时断时续,有的去望亭公社蹲点;有的去从事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经济效益调研;19691974年全组成员随全院先后到句容石山头省五七干校。此后数年,农经研究中断,人员下放农村,机构无形中消散。

据老一辈农经研究人员回忆,五、六十年代去农村调查,工作环境还是很艰苦的,出差时必须带上行李铺盖、生活器具,甚至带上算盘,去长途汽车站乘车。到了农村,住在农民家,搭个伙。但当时人年轻。大家都这样,也觉得挺正常的。

五、六十年代是一个不图名不图利、默默奉献的时代,由于没有建立正常的评奖制度,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陷于没没无闻,农经研究作为软科学,更是无此一说。但是六十年代孙颔先生所主持的江苏省农业区划研究,动员了各方面的研究力量,经数年的共同协作,获得了丰富的成果。根据此项研究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江苏省划分为6大一级农区45个二级农区,用以分类指导全省及各地农业生产。此项成果意义重大,分别获得全国自然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2023

1、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农经室(19792002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业科研工作全面恢复,1979年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建立,农经研究人员陆续归队,组建了农业经济研究室(简称农经室),作为现代化所主要研究室之一,研究室主任先后为刘光玉(19791992.3)、黄文新(19921996.3)、马康贫(19962001),在编研究人员80年代为46人。但到了90年代中期,科研经费短缺,老一辈研究人员到龄退休,年轻人无心研究而纷纷调离,至1996年,研究室已剩余一人勉强支撑。1998年,为加强农经研究工作,以现代化所农经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了江苏省农科院农业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由原院长王荣先生兼任,宏观中心挂靠现代化所。研究人员仅仅恢复到3人而已。

此一时期,值得一提的《苏州地区稻田熟制经济效益分析》项目,是根据邓小平同志1978年访美时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在农业经济范畴开展合作研究的具体项目,有美国经济学博士卫英士(T·BWIENS)来华,与农经室刘光玉、曹巨生等开展合作研究,中美科研人员在苏州农村多次调查、反复核实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线性规划法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对苏南地区稻田多熟制的效益进行经济评价,所获结论非常符合苏南地区稻田多熟制的现实,这在我国和江苏省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还是首次,引起国内学界和农业部门领导广泛瞩目,影响广大,省内外教学、科研单位纷纷来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访问、交流。

另有黄文新主持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江苏农业现代化研究》项目,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运用系统论和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按照科学性、国际可比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原则,经过大量研究,设计了一套从农业现代化各个方面可以衡量的指标及指标标准,组合成一个多层次有机指标体系,可具体应用于对省、市、乡各级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进行测定和考核评价,并据此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进行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工具,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分别评价了江苏省1987-1989年全省各市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到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理想效果。此一指标体系的研制,为全国最早进行,全文刊载于1990年《中国农村经济》后,引起国内同行的较大关注,山东、浙江、黑龙江、湖南等十多个省、市均来人来函进行交流,索取资料,我省镇江、丹阳、常熟、吴县等市县也都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规划,均取得较好的效应。

改革二十多年来,农业经济(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粗略统计,省和国家专业刊物、有关内参和专门研究报告,约有200余篇,参加编写各种专著如《农业大百科全书(农经卷)》、《农业技术经济手册》等多种,同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成果奖十项,分别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项(1985年、198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主要参加单位和完成人员)、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三项(198819901996年,主要完成人)。

2、资环所农经项目组(20022007

20024月,根据农业科研改革的需要,将现代化所与土肥所整体合并,成立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研究项目组整体进入资环中心,当时项目组4人,组长马康贫,成员姚於康、陈玉泉,曹燕东。2005年陈玉泉同志退休,南京大学博士生张露进编。

20024月~200712月,宏观农业研究项目组在资环所近6年,承担省科技厅、省政府专项、农林厅及院基金等各类项目1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承接全省各地各类农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26项,获江苏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

3、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20082015

200712月根据江苏省农科院20071214文件《关于农业信息研究所设立公益性项目组的通知》,设立农业经济研究3个项目组(研究室),宏观农业研究项目组整体进入农业信息研究所。新设立农业区域发展研究、农业科技政策研究项目组(研究室)。20083月, 3个项目组正常工作。

4、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15 

19956年成立农经组以来,至2015年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简称农经所)成立,时间基本为60年。农经这个专业,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研究组(室,2008年后为3个组)。老一辈研究人员也曾梦想成立农经所,但受客观条件限制。成立不了。但这个梦想,在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实现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经所也将发展得更好。

二、农业经济研究所的优势

1、领导的重视和加持是研究所发展的强大动力。产业经济研究团队和农业科技发展与政策研究团队是研究所两个主力团队,自建所以来,分别得到院领导的重视和加持,申请立项的项目层次更高、研究思路更加开阔、信息更加丰富、资助力度也更大,有利于出较大的成果,对研究所的创新发展推动力更加强大。这一优势,是院内其他专业难以企及的。

2、研究人员年龄轻素质高。目前,全所在编职工23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学科带头人3人,研究生导师1人、博士后导师2人,博士学位10人,在站博士后1人,并且引进了农业部软科学专家作为农经所的首席专家。在全所研究人员中80后、90后年轻研究人员以及同时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75%以上。年轻人创新意识强、思路新颖、热情奔放,是研究所实现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3、研究和规划团队互帮互助,相得益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各类农村产业、高新园区、农村旅游休闲等建设规划的大量需求,这是咨询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农科院各所每年也都承接了许多这类规划。农经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团队研究和规划两方面都很出色,也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素质,每年在完成研究项目的同时,还承接和高质量地完成了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委托的各类规划。主力研究团队有机会时也不放过,或是互相帮助一下。这有助于大家增加收入,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展望与建议

根据所网上资料,建所以来,已承担国家、省、部级级项目200余项,承接发展规划、咨询报告等项目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奖9项,农业部、省领导批示件3项,合编出版著作1部、编著5部,累计发表论文近300篇,在国内经济著名学术刊物(CSSCI级)和国家级报纸发表的论文30余篇。2023年,农业科技发展与政策创新团队孙洪武研究员、朱思柱副研究员等完成的《苏北粮食主产区乡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振兴路径与对策建议——省农科院专家组基于涟水县四安庄村的驻村调研》研究报告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我院为第一完成单位)。此外,《“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我院为第二完成单位、孙洪武研究员为第二完成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相信年轻的农经所必将不忘初心,继续从江苏实际出发,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贡献。

作为老农经研究人员,本着欣赏的心情,在此也提几点建议,如有不妥,一笑了之。

1、加强面向基层农村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正确的结论都来自调查研究之末,调查研究也是农业经济工作者的一门基本功。我国社会主义农村改革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不断涌现,不经过过细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当今网络发达,各种意见、各类数据网上都可找到,一些年轻人图轻松认为再强调调查研究已无必要,这是大谬之论。实际上网上各种意见、各类数据正误皆有,没有高度的洞察力往往不可能辨别真伪。为提高农经项目研究质量,强调加强面向农村基层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2、正确处理正业辅业  作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理应倾全力搞好研究项目,这是正业。但是为地方政府搞好规划等有偿科技服务,也是科研部门的责任所在,同时也是本单位实行较快发展的经济之门,当然这只能属于辅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业搞多了,必然影响到正业。过于强调正业,让到手的辅业流失,也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应合理调整个人分成的比例,以实现两者的合理动态平衡。

3、加强省内政学研界同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农经所建立已有8年,相信在党的19大、20大精神鼓舞下,各方面建设均有卓著。但要在省内政学研界同行产生足够的影响,需要与政学研界同行多多交流与合作,或聘请为顾问,或要求做专题演讲,或举行专题学术座谈。所内更要鼓励年轻人才多出头,大胆走出去,要创造机会让所内年轻人多与省内政学研界同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以使研究所更具有学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