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陈晴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日在即,非常荣幸应邀参加了院离退休职工管理处、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联合召开的“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专题座谈会,遂将发言稿整理成文以纪之。
本人退休整整14年,今年又迈入古稀之年,经历了新中国的发展壮大,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迭,享受了当下美好的生活,桑榆虽晚,初心不改,爱国之心,日久弥坚。今撰文歌颂祖国辉煌成就,千言万语难以表尽,唯有感恩戴德于吾国。
一、在祖国的沧桑巨变中,感受到国力之强大。
短短的75年,我的国从积贫积弱走向了繁荣昌盛,从落后挨打走向了自立自强。作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一名职工,我亲眼目睹了国家对农业科研愈来愈重视,农业科技的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农业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科研人才济济,一批高学历、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年轻博士、硕士进入科研团队,科研能力明显提升。这些年来,我院积极对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着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专业研究所、项目组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合理配置,在农业新发展格局中彰显科研实力。立足前沿,面向未来,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育种、航天卫星、新材料、新物种、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我院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和载体。窥一斑见全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发展变化,折射并印证了我国国力之强大,身为农科人感到无比自豪。
二、在城市的日新月异中,感受到民生之完富。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滨江临海,区位优势明显,江苏人勤奋自律,务实能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苏的经济发达程度令人刮目,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富庶安康。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包容开放,环境优美整洁,文化厚重多元,生态宜居宜业。就说南京市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从农科院到新街口,要爬越3道岗,出门只有一辆5路公交车,去市区谓之“进城”,办个事、看个病确实不方便,当年院职工流传“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孝陵卫一间房”。现在交通便捷,全市建成营运的地铁线路有13条,通向四面八方,不仅南京区县全部通达地铁,还跨市、跨省,地铁、公交车无缝对接换乘,扩大了都市生活圈。天堑变通途不再是神话,江苏省内架起了13座长江大桥,全省高速公路已达5000多公路,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日常生活便利到你无法想象,通信网络全覆盖,网上购物超越时空,移动钱包秒结秒付,小到一根针,大到家电家具,足不出户,动动手指,送货到家。一部手机功能多多,了解资讯、检索资料、拍照片、发短视频、银行、医院、网约乘车、购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下载APP,关注小程序,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AI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更是为城市发展添翼,为生活服务加分,身为南京人其幸福感和获得感爆棚。
三、在安定无忧的晚年生活中,感受到身心之愉悦。
适逢其时,恰似扶光遇望舒,我庆幸赶上了一个生活安定、无忧无虑的好时代。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源自: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情愉悦;三是生活稳定;四是价值实现。我院离退休职工管理处、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竭力为离退休职工和老科协会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院内办起老年大学,为退休职工开设了声乐、舞蹈、形体、手机摄影、太极拳、书画等多门课程,满足老年职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需求。完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保留医务室,方便老年职工询医问药,每年定期组织体检,不定期开设健康管理讲座,举办老人基础疾病义诊,开展节日慰问、祝寿、孤寡老人帮扶等暖心服务,每年组织老同志健身走和外出旅游参观。凝聚银发力量,组织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下基层服务“三农”,承担研发项目,发挥余热。
忆往昔,感慨万千;看今朝,信心满怀。新的时代充满活力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人口老龄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珍惜当下,与时俱进,贡献银发智慧和力量,努力为农业科研事业增光添彩,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