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 邮编

    210014

  • 电话

    025-84391043

一棵硕果累累的常青树

——记永远走在创新路上的沈晓昆     吴明宝


近年来,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位七旬老人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农业科技界和文化艺术界的普遍关注,他是镇江唯一获得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国家“稻鸭共作”示范推广基地首席专家,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表彰的先进个人。他在镇江和省内外,包括震后四川绵竹农村重建、新疆伊犁援建,贵州沿河、广西三江、重庆巫山和巫溪等地扶贫,推广“发酵床养殖”、“稻鸭共作”等技术做出了贡献,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多部,在国内获奖众多。他用10多年的时间潜心研究,成功抢救保护了灭绝300多年的乌嘴凤头白鸭,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审定,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他历时10多年,个人出资10多万元,在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图书、实物等资料,建起了镇江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闻捷纪念馆和相关网站。

他就是镇江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分会会长、镇江市闻捷研究会首任会长沈晓昆。

自费创办闻捷纪念馆,跨界十年终成正果

闻捷1923年出生,祖籍镇江市丹徒高资巫岗村,是从镇江走出去的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闻捷先生的《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长江万里》等诗集,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诗坛中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纪念馆新中国17年诗歌部分,介绍的第一位诗人就是闻捷先生。闻捷先生不幸死于文革时期,时年48岁,他的去世,是中国诗坛的一个重大损失。10多年前,沈晓昆到丹徒区高资镇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时,发现这里有一条以闻捷先生名字命名的闻捷路,而有关纪念闻捷文学成就的纪念物却没有,由此产生了建镇江闻捷纪念馆的想法。2007年10月,主要由沈晓昆个人投资的镇江市闻捷纪念馆在该镇原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间空房里办起来了。

2013年,为纪念闻捷90周年诞辰,他主编了《永远的闻捷》一书,贺敬之题写了书名,周涛写了序。当年,闻捷纪念馆,贺敬之题写了馆名。2018年,镇江市闻捷研究会成立以后,年逾七旬的沈晓昆更加忙碌了,他更多地、接二连三地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了数万字的闻捷研究的文章。著名诗人孙友田、冯亦同参观了闻捷纪念馆以后称他为“闻捷路上的守望者”。丹徒区高资街道水台村在镇江市、丹徒区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于2019年建成了闻捷诗歌馆,其中的众多珍贵藏品全部是沈晓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其实,闻捷纪念馆、诗歌馆和研究会还只是他的副业,他更倾心的主业是农业科技。

从普通的下放知青成长为省劳模和省政协委员

沈晓昆出生于1948年11月,那是新中国即将诞生前的最后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5个月以后的春天,这个家中的长子与担任人民解放军军医的父母一起,来到南京。南京解放以后,晓昆在部队大院里幸福地成长。1956年,他随父母来到镇江,在苏南干部子弟小学(现中山路小学)上学。1961年夏天,他以优异成绩考取镇江四中初中部。1964年,他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考取了镇江一中高中部。

还有一年就要高中毕业的沈晓昆,于1968年10月成为“老三届”首批插队知青。带着妹妹来到了当时的丹阳县延陵乡杨岸大队落户,开始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沈晓昆是个勤奋、爱思考、有追求的人。不久,沈晓昆就被社员们选为生产队农技员,他刻苦钻研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成绩显著,很快就成为大队农技员。1972年,沈晓昆因为突出的工作实绩,被提拔为公社农技员。在延陵公社农技站,沈晓昆发现当时的“麦、豆、稻套种”技术中的春大豆产量不高,开展了引种东北大豆的实验,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严谨的实验,东北大豆引种江南获得成功,春大豆产量显著提高。1974年,沈晓昆调到丹阳县良种场工作,在良种繁育工作中做出了一系列突出成绩。1978年,他被正式招工,成为一名“以工代干”的农技员。沈晓昆负责全县的杂交水稻繁种任务。1983年,由于沈晓昆的突出贡献,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他具有勤奋学习、关心时政、敢于建言等众多优秀品质,被评为丹阳县劳动模范和江苏省劳动模范。同年起,他连续当选为江苏省政协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前后达10年之久。

研究推广农业科技,开中国大陆蔬菜物理防虫先河

1984年,沈晓昆被任命为万顷乡乡长,在从事乡长工作的两年中,尽管实绩显著,但他还是深感自己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不足,必须沉下心来,集中一段时间好好“充电”。1986年,已经38岁的沈晓昆凭着自己较厚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愿考进了江苏农学院现代农业管理专业。毕业后被调入镇江市科技局,负责起全市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从此,沈晓昆的足迹遍布镇江辖市、区的广大农村,悉心研究和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

为了掌握最新的现代农业技术,早在1972年,沈晓昆就开始自学日语,通过见缝插针的刻苦学习,他不久就可以看懂日文农业科技资料,为他日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1995年,沈晓昆借鉴日本、台湾地区的经验,在中国大陆最早将蔬菜防虫网覆盖技术应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上,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这项成果先后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98年,获得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稻鸭共作,开创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新途径

2000年起,沈晓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稻鸭共作,至少涉及到水稻、鸭子两大方面。沈晓昆主编的《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种植新技术》,是国内第一本稻鸭共作的专著。2003年,获镇江市优秀科技著作特等奖。2004年,沈晓昆的“稻鸭共作技术” 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在沈晓昆的积极争取下,在镇江成功召开了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他还率团到日本考察交流稻鸭共作技术,受到日本同行的热烈欢迎。在沈晓昆指导下,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丹阳市因为成绩突出而成为国家级稻鸭共作引智基地、国家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到2007年,稻鸭共作已在全省推广117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6.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稻鸭共作的研究与应用,现已发展到全国各地的水稻产区。近年来,在稻鸭共作的基础上,沈晓昆又带领他的团队研发出“苕稻鸭”模式。“苕稻鸭共作”新模式,既有效地增加了水稻生产所需要的有机肥,又最早在国内应用推广了植物化感技术来抑制杂草,使中国的稻鸭共作技术更加成熟。该项技术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证书,获得中央财政200多万元的资助。日本全国稻鸭协会会长岸田芳朗教授来镇江考察,回国后撰文称“沈晓昆先生和他的团队是中国稻鸭共作的开拓者”。

发酵床养殖,畜禽环保生态养殖创新路

2003年起,沈晓昆从日本引进了环保、生态的发酵床养猪技术。他通过消化吸收,深入研究,掌握了发酵床养殖的全部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多项创新,发酵床养猪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使发酵床养猪技术成为我国生态养猪、环保养殖的新亮点。该项目先后被列为江苏省太湖水治理的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实施后,江苏省推广发酵床养殖50多万平方米,出栏生猪300余万头,比传统养猪法增加收入28500万元;减少粪尿排放近10万余吨。他先后到安徽、福建等省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这项技术还推广到河南、黑龙江、四川、山东、湖南、陕西多个省市。2011年,这项生态环保成果更是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刚刚退休的沈晓昆参加了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援建工作,并任畜禽养殖项目组的组长。为了让灾区群众用生态的方式恢复生产,沈晓昆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发酵床养猪、养鸡。白天,忙着建立猪圈、鸡舍,冒着余震危险,上山为发酵床采集本地菌种;晚上,总结推广经验,撰写著作。很快,这种不臭、不脏的生态养殖技术吸引了周边农户的目光,学习者纷至沓来。发酵床养殖技术在绵竹开花结果,取得了经济和环保的双赢。绵竹市、四川省和中央新闻媒体对沈晓昆的事迹都进行了报道。

再立新功,消失300多年的凤头白鸭重现

凤头白鸭是中国古鸭中的珍稀品种。凤头鸭的最后的记载,是公元1703年清康熙年间,高士奇的《蓬山密记》:“凤头白鸭,游戏成群。上曰:人言此种味美,食之有益。然朕爱其洁白,从未烹食,不知其味。”此后三百年,凤头白鸭便销声匿迹,再没有在文献中出现,民间也没有凤头白鸭的传说和报道。

为了找到关于凤头鸭的最早文献,沈晓昆前后花了10年时间。为了全面了解家鸭的品种资源,他搜集购买了全国各地介绍家禽品种的书籍及有关志书,以及国外家禽品种志,包括一些著名的农业图书馆里的有关资料。沈晓昆对图书和报刊的爱好和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是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爱好读书看报是他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原因吧。2005年起,沈晓昆在大量阅读文献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凤头乌嘴白鸭的抢救保护工作。历时15年,群体的乌嘴白凤头的羽色、嘴色、凤头等遗传性状到2013年都趋于稳定和一致。

2013年以后,沈晓昆和他多年的合作伙伴戴网成在位于丹徒高资街道水台村的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一个凤头鸭研究养殖基地。鸭苗的孵育、成鸭的养殖、鸭蛋的生产采集、成鸭、鸭肉、鸭蛋等产品的开发,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无论春夏秋冬,都能看到成群的凤头鸭嬉戏,成为研究基地的一景。

2018年秋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举办中国古画中的凤头鸭网展,介绍了沈晓昆再现凤头白鸭的故事,这是镇江凤头鸭走向世界的契机。镇江凤头白鸭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著名农史专家、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游修龄给沈晓昆写信:“您的《中国凤头鸭再问世》,又是一篇大作,且极富学术、文化和经济价值,中国特产,世界所无,拜读之下,扩大眼界,深有收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给沈晓昆来信说:“这项研究使丢失了300多年的“凤头鸭”重新面世,增加了中国珍稀的家鸭品种资源,应该大力推广。我建议您单位申报国家科技奖励。” 2018年底,沈晓昆担任首席顾问的镇江天成农业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润州凤头白鸭”国家地方品种资源已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现场鉴定,2019年4月,拿到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批准证书。2020年5月,进入该委员会的禽畜品种名录。

如今,在镇江宝塔山公园、世业洲英武生态园和苏州西山景点,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苏州虎丘-榭园等地园林都放养了沈晓昆与天成公司培育的凤头鸭。《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姑苏晚报》等纸媒和众多新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凤头鸭深受孩子及其家长欢迎的盛况,以及凤头鸭在水中嬉戏、水面飞翔的精彩画面。昔日皇家园林中的凤头白鸭成群戏水的情景,如今已经在镇江、苏州等地的百姓公园里重现。并即将走进南京总统府旧址公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润州凤头白鸭”将游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