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 邮编

    210014

  • 电话

    025-84391043

在杜正文先生追思会上的讲话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黄俊

(2023年4月21日)

 

杜正文先生是我院、我省、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科学家精神在他身上熠熠闪光。他的逝世,是我院的重大损失,是植保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

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植保所,为杜正文先生举行追思会,一起缅怀杜先生的科研成就,追忆他的人生足迹,感悟他孜孜以求的使命担当,他看似平凡的一生却演绎出多么伟大的不平凡!作为后来者,我们将努力继承他的遗志,并努力把他的个人品德和职业操守发扬光大。

杜正文是善于从生产中发现科学问题的超级能手。从小麦吸浆虫到麦类赤霉病和水稻纹枯病,再到褐飞虱,都无不体现他这方面的超强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来源于他对初心使命的追求,来源于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也来源于他对生产一线的心血倾注。他总是、总能从实践入手,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问题找办法,面对现象探本质,从生产中总结经验,形成规律,上升为理论,进而指导新一轮实践。他的科研人生无不反映出这样的递进和螺旋式上升,给我们在职在岗的每个科技工作者以启迪。

杜老是善于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杰出代表。对揭示褐飞虱迁飞规律的全国大协作、海陆空大出动,至今仍然是全国农业科研界难以超越的神话,既令当时的同行者受益匪浅,也让后来者心驰神往。杜老这样的协调组织能力和水平让我们崇敬且痴迷,而这样的有效组织是他对重大产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充分理解,是他对科研实现路径的精心设计和精准把握,是他卓越学术领导力的感召和信服,更是他豁达宽广性格、和善温良品格的充分体现。他的科研业绩充分昭示:要有实质性的科研突破,就必须有时代性的选题,毫无疑义的实力和高水平、大尺度、深层次的协作。当代科研,我们必须追随这样的脚步!

杜老是善于奖掖后学培养来者的高级大师。他之所以是育人大师,源于他的行动和作风,他用一生编织科研梦,又把自己一生编写成一本教科书,只要我们细细品味、读懂,就如沐春风,明白如何成事,如何做人。他生前我曾有几次看望他,即使不熟悉,被问及专业、职业和事业却也跨越代际。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我都能感受他的思想、情趣、学识和表达,感受到一位长者对后生的宽厚、期待和鼓励,感受到他对院所、对学生、对事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杜老离休后,许多同志感觉杜老仍然与我们战斗在一起;现在他永远离开了我们,却始终活在每个人心中。我们以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科研、生活和育人大师而心生愉悦。

同志们,当前农业受重视程度史无前例,这是一个好时代!但是,植保学科却没有几年前那么热,这又是我们植保人在好时代里遇到的新挑战。当此时刻,我们一起追思杜老,就要学他对植保事业的一往情深,对科研工作的义无反顾,对从事领域的专注投入,从他骄人的科研贡献和洒脱的生活风格中,感悟工作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享受贡献的乐趣和科研的力量,感受思想的张力和人格的魅力。

——我们要像杜老那样,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践观念,深入基层,沉入一线,把解决产业问题作为科研目标和工作主线;

——我们要像杜老那样,始终坚持系统思维,理性思考,抓得住关键,解得开难题,把服务实效作为检验科研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像杜老那样,始终坚持协同作战,联合攻关,敢闯无人区,敢走未知路,把提高科研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作为从事科研的价值追求!

——我们要像杜老那样,乐观生活,看淡人生,实事求是科研,雷厉风行工作,善待结果,宽容交结,把生命的每分每秒都奉献给从事的事业。

我们希望,植保所全体科技人员和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汇集知智,提升本领,敢于拼搏,善于出彩,在攀登学术高峰、服务产业的道路上不断涵养科研之德风,塑造为农之情操,锤炼工作之根基,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科研业绩,为江苏农业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杜先生是植保科研事业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科研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