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 邮编

    210014

  • 电话

    025-84391043

杜正文先生探索稻虫防研的自强之路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方继朝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员 郭慧芳

 


杜正文(又名杜百政),生于1927年2月,山东福山人。1943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毕业于胶东公学,进入胶东行政公署实业处工作,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经胶东行署选派,进入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进修并获留任,从事科技工作。1955年经国家遴选考试获得留学资格,1956年派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攻读副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学习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实验生态学,夯实了学业基础。杜正文先生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植保所(系)秘书、所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昆虫学报》编委等职。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杜正文先生一直致力于重大农业病虫害、特别是水稻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研究。二十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小麦吸浆虫的防治研究、以及玉米螟和水稻三化螟的生态研究。首先发现小麦品种南大2419对小麦吸浆虫具有田间抗性后,进行室内纱网饲虫,在高密度对供测作物品种的抗性鉴定基础上,明确南大2419确具抗虫性,并及时地大力推动其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使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70年代初,领导研究发现多菌灵、井岗霉素等防治麦类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等重大病害的高效性杀菌剂,直接推动我国第一个井岗霉素液体发酵大规模生产线在江苏太仓建立。组织人员驻点农村通过试验示范建立相应的田间应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麦类赤霉病、水稻纹枯病及其它多种重要病害防治中的被动局面,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8年当参观南京十月人民公社,看到水稻田被水稻褐飞虱危害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决心必须明确褐飞虱的虫源性和地方性规律。在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下,1977-1979连续三年他组织全国144个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展开大规模协作研究,分工明确,各有分工,从理论和实践上较系统的展开研究,通过设计开展空中(广州、武汉、南京)飞机拖网捕捉、高山(黄山光明顶、四川秀山等)八面网捕捉、海上水稻诱虫、异地标记回收、不同日龄成虫卵巢解剖等系列实验研究,揭示我国水稻重大害虫褐飞虱并非本地越冬虫源,明确全国稻区的初始虫源性质系来自于国外迁入的长翅型成虫(1980年5月在越南考察时得以证实),揭示其迁飞生物学机制和主要迁飞路线受季风影响,初步阐明褐飞虱迁飞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我国褐飞虱的异地预测测报办法和综合防治策略。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9在广西水稻害虫研究国际研讨会大会上,国际水稻所知晓了他的研究工作,1980-1981年,杜正文先生应邀以准研究员(Senior Postdoctoral Researcher)身份,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稻飞虱抗性水稻品种的合作研究。

在菲合作研究期间,发现热带水稻栽培没有明确季节性,病虫害以飞虱、叶蝉和热带病毒病为主,完全区别于我国稻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对害虫以天敌生态调控和水稻栽培抗性品种为主进行防控。即逐渐萌发起需要探求一条综合防治的途径,于是在1983-1985年,主持承担“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组织开展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面对三虫三病,设计了经济阈值水平和为害数量指标,从理论上总结提出“系统性、区域性、关键性”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三原则,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以抗性品种为主体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全国六大稻区大力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在水稻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使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重视。该项成果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1990年,受国家三委一部委托,杜正文先生担任“七五”期间全国六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项目第二主持人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第一主持人,进一步组织推进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并推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研究跨入新阶段,受到国家部委表彰。这一期间,他主持并开发出国内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新型农药“扑虱灵”及其应用技术,并大力推动扑虱灵的国产化研制与生产,使扑虱灵在我国迅速进入产业化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从此全面改善了我国稻飞虱这类突发性迁飞害虫的药剂防治手段,对我国水稻后期重大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和水稻安全、稳产、丰产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项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杜正文先生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奖。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杜正文先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主编出版《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全面总结了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指导作用。自1982年以后,他还指导培养了5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都在植保及相关研究岗位上担当主力,并作出重要贡献。

杜正文先生是全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植保专家,他学识渊博,造诣深厚,不仅广泛涉猎农业昆虫、植病、作物栽培、生理生态等植保学科相关的众多领域,而且还阅读大量的经济、哲学、美学等社会科学论著,着力从战略的文化层次上廓清植保学科的发展方向,思索完善、系统总结把握植保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向;他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重视不同学科、各种思想的汇集、交流与碰撞,善于从一线科技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科研、推广实践中汲取智慧。在领导科研工作中,他善于统筹全局,突出重点,雷厉风行,全力推进,长期闪烁并保持着一种奋力拼搏、求实进取的可贵精神状态;他生活节俭,在工作上对自己和他人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离休后,他仍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农业科学和植保学科的发展动态,勤思不辍,经常给后学以学科思考、工作方法等各种建言与启发。杜正文先生为我国粮食生产和植保科技事业的发展,通过他的人生实践,已经探索出一条水稻虫害防治研究的成功之路。在主持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中都曾经取得过重大成果和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