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 邮编

    210014

  • 电话

    025-84391043

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著名水稻专家王才林的闪亮人生

 

近日,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省国防科工办联合发出通知,授予王才林等20人为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通知说,这20名获表彰的“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来自科研生产一线,他们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加快科技创新,敬业奉献、担当作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实际行动,矢志践行科技报国之志,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江苏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今年63年岁的王才林研究员是江苏省农科院老科协副会长、著名水稻专家、原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他四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育出了包括南粳46在内的一大批最好吃的水稻品种,在江苏稻米生产掀起了一场品质革命,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当选“最美科技工作者”,实至名归,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学习榜样。

    王才林从小在苏州农村长大,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1978年11月,他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王才林遇上了自己的科研启蒙老师,加入老师的研究团队,名字首次在刊物上出现,这样的欣喜和鼓舞点亮了王才林从事科研之路的灯塔。1983年,王才林顺利考入江苏省农科院硕士研究生,成了杂交粳稻育种专家汤玉庚先生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在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工作。当时的育种目标是追求高产,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他沿着袁隆平的杂交稻方向,主攻“杂交粳稻”研究,正式开启水稻育种之路。他刻苦努力,制定个人五年奋斗目标。1986年参加863课题研究。不久就在《植物学报》、《遗传学报》等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初露头角。

    90年代王才林先后得到三次去日本留学的机会。1991年第一次走出国门,令他眼界大开。有一次,导师请他吃了一顿便当,喷香美味的米饭让王才林彻底改变了对稻米的认知。他发现,日本的大米不仅口感好,而且包装精美、品种多、价位也高,而当时,中国还在凭粮票吃定量饭。一番调查之后,王才林认定,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大米将有广阔前景。1997年3月,王才林再次前往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学业结束后,王才林放弃了在日本工作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此时,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目标:“让国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在这期间,王才林从全世界收集了3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研究了与食味有关的所有性状,发现米粒中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米饭食味品质的关键,从而从分子水平揭开了软米好吃的秘密,在优良食味粳稻理论研究上率先取得重要突破。但是这些引进的外来水稻品种在江苏试种均以“水土不服”而告终。面对这一难题,王才林大胆决定走品种杂交的路径,用最好吃的水稻种质资源来“嫁接”改造江苏本地水稻品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江苏种植的最好吃的水稻品种。经过千百次的试验,最终选出了以江苏地方优质品种“武香粳14”和日本“关东194”的杂交组合结为亲家,把“关东194”中的好吃、抗病基因,与我省水稻品种“武香粳14”中的高产、适应性基因,硬是“揉合”到了一起。

     组合找准了,要把双亲培育长大,然后授粉杂交,杂交完成了,每年还要在数以万计的不稳定材料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需要的后代进行“加代”种植,只有完成八代子孙的选育,才有可能将基因特性稳定下来。夏天是搞科研的最佳时期,实验室就是水稻田,为记载水稻从苗期到抽穗期的完整实时数据,王才林一大早就下田,匆匆吃完早饭又到田里一待又是四五个小时。冬季,他像候鸟一样,带着团队迁徙到气候温暖的天涯海角南繁育种,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忍受蚊虫叮咬。当地人这样形容他们:“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一问原来是搞水稻育种的。”像所有的水稻育种专家一样,王才林的皮肤看起来也是黑黑的,这是长期日晒风吹下田间搞育种研究留下的印记。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王才林培育的第一个好吃大米“南粳46”终于通过了审定。

    “南粳46”因其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食味品质极佳,被誉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先后30多次在全国大米评选中获得“金奖大米”称号。2016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品鉴会上,“南粳46”一举击败多个日本大米,荣获“最优秀奖”。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在粳稻组得分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好吃的大米”。目前,南粳系列品种的年推广面积1300多万亩,占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的40%,稻米加工企业每公斤加价0.3元收购南粳系列稻谷,仅此一项便可帮助农民每年多增收30多亿元。

    一个水稻品种,对种植所需的自然气候条件要求很高,适合种植区域很有限,“南粳46”虽好,但只适合在江苏省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和上海市种植。为满足江苏不同稻区农户对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选择要求,随后几年,王才林带领他的育种团队再接再厉,先后培育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家族成员一共有9个。其中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有“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3908”、“南粳505”和“南粳2728”。2019年,王才林团队又新育成南粳“5718”、“南粳58”和“南粳晶谷”3个品种,实现了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全覆盖的战略布局。这些品种平均亩产高达600-700公斤,实现了优质与抗病、高产的统一,主要指标均达国家二级优质稻谷标准,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其中“南粳9108”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之一。

    王才林常说,选育推广水稻品种就像与农民“谈恋爱”,产量高,农民才愿意种,大米颜值高、口感好,大家才愿意选。加之考虑当地的日照和气候条件,这种媒婆般的撮合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一点点的摸索着前进。近些年,王才林带领团队,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行“品种+企业”的稻米品牌发展模式,利用好品种,通过标准化种出好品质,打造好品牌,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成立南粳稻米产销联盟,为种植大户和稻米加工企业架起桥梁,促进优质大米品牌打造。目前,“水韵苏米”、“金陵味稻”、“射阳大米”、“兴化大米”等区域公共品牌80%以上都以南粳系列品种为原种,支撑了长三角地区数百家大米加工企业优质大米品牌发展,利用南粳系列品种年生产优质大米300万吨左右,年销售收入约15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长江中下游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至少有3500万亩沿海滩涂和15亿亩内陆盐碱地。袁隆平有个“海水稻”的梦想,王才林也有这方面的梦想:如果能研发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南粳品种,那能再收获多少高品质大米啊?就这样,王才林担任了“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

    2017年,新疆克州农业部门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姻”,在克州有近万亩水稻田。时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的王才林带领他的团队,从全国100多个优良水稻品种中选出15个品种,在克州阿克陶县盐碱地试种。王才林团队攻坚克难,确定了4个耐盐品种扩大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且稻米品质非常好。同时,“南粳9108”、“南粳盐1号”等耐盐新品种也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示范种植成功。由于水稻种植形成的特殊水环境,有助于盐碱地土壤的持续改良,如果能大面积种上耐盐水稻,对于粮食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王才林儿时“一家煮饭百家香,一亩稻花香十里”的梦想,求学时种出“最好吃的大米”的誓言,在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实现了。截至目前,他和他的团队已获得1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多项荣誉,还陆续培养出3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培养的接班人已经成为团队负责人,近年又育成“南粳9308”、“南粳5818”、“南粳8911”等新品种,南粳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1亿亩,增产稻谷280多万吨,增收250多亿元。

   2021年的秋分,王才林首次出任“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推广大使”,为打造和推广以南粳系列为主的水韵苏米品牌代言。同年,江苏省粮食集团、省农科院、苏垦米业、沿海农发等合资成立了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为王才林领衔的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主要为水韵苏米培育专用品种,提供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服务,为种植大户、为稻米加工企业、为地方政府服务。王才林像候鸟一般南北迁徙,为我国稻米产业发展操更多的心。

    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王才林同志依然精神焕发,激情不减当年,他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奉献社会。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干到80岁,再说。”

 

撰稿:李德新  编辑:戴起伟  审阅:郑建初